行为表明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在法律层面,继续履行合同是指在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按照合同的约定继续完成义务。这是一种常见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有助于保障合同交易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这为继续履行合同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在实践中,有多种行为可以表明当事人有继续履行合同的意愿。首先是支付款项行为。如果合同涉及金钱交易,一方持续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金额支付款项,这通常是继续履行合同的明显信号。例如在房屋租赁合同中,承租人按时支付租金,就表明其有继续租赁房屋、履行合同的意愿。 其次是交付货物或提供服务。在买卖合同中,卖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规格、数量和时间交付货物,或者在服务合同中,服务提供方持续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这些行为都体现了继续履行合同的意图。比如装修合同中,装修公司按照工期安排持续施工,就是在继续履行合同。 再者是进行准备工作。如果一方为了履行合同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也可以视为继续履行合同的表现。例如在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方提前采购建筑材料、安排施工人员等准备工作,表明其将继续按照合同进行工程建设。 另外,与对方进行沟通协商也能体现继续履行的意愿。当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一方主动与对方沟通解决方案,积极协商如何更好地完成合同义务,这也是希望继续履行合同的一种体现。比如在合作合同中,双方就合作细节的变更进行协商,说明都有继续合作、履行合同的想法。 总之,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表明继续履行合同,需要综合考虑合同的性质、具体的行为表现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等多方面因素。当出现争议时,要依据法律和事实来确定当事人是否有继续履行合同的义务和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