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禁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情形有哪些?


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认为可以不立即追究刑事责任时,给其设立一定考察期,如其在考察期内积极履行相关社会义务,并完成与被害人及检察机关约定的相关义务,足以证实其悔罪表现的,检察机关将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在202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存在以下禁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情形: 首先,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范围限制。附条件不起诉仅适用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情况。那么,对于成年人犯罪案件,无论情节如何,都不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这是因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主要是基于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教育改造目的而设立的。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附条件不起诉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更有利于他们回归社会。而成年人在认知和行为能力上相对成熟,适用其他刑事处罚更为合适。 其次,如果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名不在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规定的范围内,即便其他条件符合,也不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这是因为这几类犯罪相对来说社会危害性和犯罪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特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比如,一些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等严重犯罪,由于其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不适合通过附条件不起诉的方式处理。 再者,可能判处的刑罚如果超过一年有期徒刑,也禁用附条件不起诉。法律设定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这个标准,是为了平衡犯罪的严重程度和对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改造效果。如果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的刑罚较重,说明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需要通过更为严格的刑事处罚来进行制裁和教育,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严肃性。 最后,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悔罪表现,也不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悔罪表现是附条件不起诉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体现了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认识和改正的态度。比如,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毁灭证据、威胁被害人等行为,都表明其没有悔罪的意愿和表现,这种情况下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无法达到教育改造犯罪嫌疑人的目的,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有其明确的适用条件和禁用情形,在司法实践中,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判断是否可以适用该制度,以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