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法定继承的情况有哪些?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以下为您详细介绍适用法定继承的几种情况: 首先,被继承人生前未订立遗嘱处分其遗产,这种情况是最为常见的适用法定继承的情形。遗嘱是公民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遗产的意思表示,当被继承人没有通过遗嘱来安排自己的财产时,就按照法定继承来确定继承人以及继承份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其次,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当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明确表示放弃继承遗产,或者受遗赠人明确表示放弃接受遗赠时,这部分原本应由他们继承或受赠的遗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来处理。例如,遗嘱中指定了某子女继承房产,但该子女出于某些原因,书面声明放弃继承该房产,那么该房产就会进入法定继承程序。 再者,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继承人如果存在法律规定的丧失继承权的行为,如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等,即使有遗嘱指定其继承遗产,也会丧失继承权,相应的遗产就会适用法定继承。《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对丧失继承权的情形做出了明确规定。 另外,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或者终止。在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先于被继承人去世时,遗嘱就无法按照原来的安排执行,这部分遗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来进行分配。 最后,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如果遗嘱因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或者存在其他导致遗嘱无效的情形,那么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就不能按照遗嘱来处理,而是要适用法定继承。比如,遗嘱是在被继承人受到胁迫的情况下订立的,经法院认定该遗嘱无效,那么遗嘱所涉及的遗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来分配。 总之,法定继承在保障公民合法财产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家庭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继承问题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以确保继承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