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是怎样规定的?
我最近遇到一些事,感觉精神上受到了伤害,想知道在法律层面,民法典是如何定义精神损害赔偿的。我不太清楚这个赔偿的范围和界定标准,也不了解具体什么样的情况能申请精神损害赔偿,希望能得到专业解答。
展开


精神损害赔偿,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的人身权益或者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侵害,导致精神上遭受痛苦时,受害者可以要求侵权人给予一定的金钱赔偿,以此来抚慰精神创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精神损害赔偿有明确规定。其中,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指出,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意味着,当他人的行为侵害到我们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这些人身权益,并且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精神痛苦时,我们就可以依法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这里的“严重精神损害”,通常要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来判断,比如造成受害人长期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障碍,或者对受害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等。 另外,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同样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例如,祖传的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照片、遗物等,这些物品不仅仅是普通的财产,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精神寄托。如果他人因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这些物品受到损害,并且给物品所有人带来了严重的精神痛苦,物品所有人也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并不是随意确定的,法院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既能够对受害人起到抚慰作用,又能体现对侵权人的惩戒,同时也符合公平合理的法律原则。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