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法典》中,哪些情况不属于诽谤?
我最近遇到点事儿,有人说我诽谤他,但我觉得我并没有。我就想了解下,根据《民法典》,到底哪些情况是不属于诽谤的呢?我想对照看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的构成诽谤了,心里一直很忐忑,希望能得到专业解答。
展开


在《民法典》中,要明确哪些情况不属于诽谤,我们首先得清楚诽谤的定义。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也就是说,构成诽谤需要满足故意、捏造虚假事实、散布以及损害他人名誉这几个条件。 那么,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通常就不属于诽谤。比如,陈述真实事实就不属于诽谤。《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这意味着,如果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或评论,即便可能对他人名誉有一定影响,一般也不构成诽谤。例如,记者如实报道某企业存在的环保问题,这是为了公共利益进行的舆论监督,不属于诽谤行为。 还有一种情况是合理的评论和意见表达也不属于诽谤。当人们基于一定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即使这些看法可能不被他人认同,但只要不是故意歪曲事实、恶意诋毁,就不构成诽谤。比如在艺术评论中,评论家对一部作品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这属于正常的意见表达,只要不是无中生有地编造虚假情况来诋毁作品和创作者,就不构成诽谤。 另外,如果是无意中传播了虚假信息,但主观上没有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意图,也通常不被认定为诽谤。因为诽谤强调的是故意行为,如果只是因为疏忽或者信息来源有误而传播了不实内容,并且在得知是虚假信息后及时停止传播、更正错误,一般也不会被认定为诽谤行为。总之,判断是否属于诽谤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方式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多方面因素。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