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去法院起诉的流程是怎样的?


民事纠纷去法院起诉,主要有以下流程: 首先是起诉环节。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一定条件。一是原告得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简单说就是纠纷得和你有直接关联,比如别人欠你钱,你就是直接利害关系人;二是要有明确的被告,得清楚要告谁;三是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像要求对方还钱,得说清楚借了多少、什么时候借的等;四是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有些纠纷不归法院管,比如劳动纠纷一般先找劳动仲裁。起诉状要记明当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等,法人的话要写名称、住所等;还要写清楚诉讼请求、事实理由;以及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信息等。 接着是受理环节。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要是认为不符合,会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法院立案后,会在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法院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不过被告不提出答辩状,也不影响法院审理。同时,法院会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也可能口头告知。 然后是开庭审理环节。法庭调查阶段,会在法庭上出示与案件有关的全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全面调查,当事人可以质证。法庭调查按照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权利义务证人作证等程序进行。法庭辩论阶段,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法庭上针对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论,目的是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和正确适用法律。书记员会将法庭审理的全部活动记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最后是宣判环节。法庭辩论终结后,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相关概念: 原告:指为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方。 被告:指被原告诉称侵犯其民事权益或与其发生民事权益争执,而由法院通知应诉的一方。 诉讼请求:是原告向法院提出的,要求法院予以判决的请求。 管辖权: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权力或权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