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程序二审判决是怎样的?


在民事诉讼中,二审判决是指当事人对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不服,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后,上一级法院经过审理所作出的判决。下面为你详细介绍二审判决的相关内容。 首先,从法律依据方面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会按照不同情形分别处理。 接下来介绍二审判决的类型。一是维持原判。当二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时,会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简单来说,就是一审法院的判决是没问题的,二审予以肯定,当事人需要按照一审判决执行。 二是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若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二审法院会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比如一审法院在事实认定上出现偏差,或者适用法律条文不正确,二审法院就会进行纠正。 三是发回重审。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二审法院会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还有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也会被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这意味着案件要重新回到一审法院进行审理。 二审判决和一审判决存在一些区别。一审判决是基于当事人的起诉而启动的首次审理结果,而二审判决是对一审判决的审查和监督。二审判决的作出更加慎重,审理程序也相对更为严格。并且,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一般情况下,二审判决就是终审判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再就同一案件进行上诉,但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可以申请再审。 总之,二审判决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有着重大影响。当事人应当关注二审判决的结果,若对判决仍有异议,需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