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作假的常见手法具体有哪些?


无形资产作假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虚增资产、提高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等,而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进行的不真实、不准确的操作。下面为你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作假手法: 首先是虚构无形资产。企业可能会凭空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无形资产,比如宣称拥有某项专利技术,但实际上并没有合法的专利证书或者相关的研发投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虚构无形资产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 其次是高估无形资产价值。企业可能会故意高估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例如,在收购其他企业时,对被收购企业的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进行过高的评估。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如果企业不合理地高估其价值,就会导致资产虚增。 再者是提前或推迟确认无形资产。企业可能会为了调节利润,提前确认本应在未来期间确认的无形资产,或者推迟确认已经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比如,将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而根据相关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还有就是不恰当的摊销处理。企业可能会通过改变摊销方法、延长摊销期限等方式来减少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从而增加当期利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不恰当的摊销处理违反了这一规定。 另外,隐瞒无形资产减值也是常见手法。当无形资产发生减值迹象时,企业应按照规定计提减值准备。但有些企业为了避免利润下降,故意隐瞒减值情况,不进行减值测试或者不计提减值准备。这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的相关要求。 总之,无形资产作假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警惕,识别这些作假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