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作假的常见手法有哪些?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像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都属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作假,指的是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存在性等方面进行虚假处理,以达到操纵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等目的。 下面为你介绍一些无形资产作假的常见手法: 虚构无形资产。企业可能会凭空编造一些无形资产,比如声称拥有某项专利技术,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关的研发活动或者专利证书。这种行为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无形资产》中关于无形资产确认的规定,该准则要求无形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虚构的无形资产显然不符合这一条件。 高估无形资产价值。企业可能会对已有的无形资产进行过高的评估。例如,在评估商标权价值时,不按照合理的评估方法和市场行情,而是故意夸大其市场影响力和未来收益,从而提高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这违背了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计量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提前或推迟确认无形资产。企业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提前确认尚未达到确认条件的无形资产,或者推迟确认已经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比如,在研发项目还处于研究阶段,按照规定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时,企业却将相关支出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或者在开发项目已经成功并符合资本化条件时,故意推迟确认,以调节各期的利润。这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无形资产》中关于无形资产确认时点的规定。 隐瞒无形资产的减值。当无形资产发生减值迹象时,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但有些企业为了避免减少利润,可能会隐瞒无形资产的减值情况,不进行减值处理。这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的要求,该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转移无形资产。企业可能会将无形资产以不合理的低价转让给关联方,然后再以高价购回,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利润或者转移资金。这种行为可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关联交易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规定。 对于企业和财务人员来说,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规范无形资产的核算和管理,避免出现无形资产作假的情况。同时,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也应该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监督和审查,以保障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