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交易中常见的“缩水”陷阱都有哪些?


在房产交易中,“缩水”陷阱是指购房者在交易过程中遭遇的各种使自身权益受损、实际获得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几种“缩水”陷阱。 面积“缩水”是较为常见的陷阱之一。很多购房者在拿到房子后,会发现房子的实际面积比合同上写的小。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开发商在测量面积时故意出错,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擅自改变设计,导致房屋面积减少。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载明合同约定面积与产权登记面积发生误差的处理方式。合同未作约定的,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的,据实结算房价款;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时,买受人有权退房。 此外,配套设施“缩水”也是常出现的问题。开发商在销售房产时,往往会对小区的配套设施进行大肆宣传,如承诺有高档的会所、完善的幼儿园、充足的停车位等。然而,购房者入住后却发现这些配套设施要么根本没有建成,要么与宣传的标准相差甚远。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应当视为要约。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当事人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质量“缩水”同样不容忽视。一些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劣质的建筑材料,或者不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导致房屋出现墙体裂缝、漏水、隔音差等质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六十条规定,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建筑工程竣工时,屋顶、墙面不得留有渗漏、开裂等质量缺陷;对已发现的质量缺陷,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修复。 产权“缩水”也需要警惕。有的开发商可能存在土地使用年限缩水的问题,比如土地性质本来是70年产权的住宅用地,但由于开发商拿地时间较早或者土地闲置时间过长,购房者实际拿到手的产权年限可能只剩下五六十年甚至更短。另外,还有可能存在房屋存在抵押、查封等产权纠纷,导致购房者无法顺利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下列房地产,不得转让:(一)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不符合本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条件的;(二)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三)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四)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五)权属有争议的;(六)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情形。 面对这些“缩水”陷阱,购房者在房产交易过程中要保持警惕,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对开发商的宣传承诺要落实到书面合同中。同时,在收房时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验收,发现问题及时与开发商协商解决,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