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是什么?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下面将详细为您介绍它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首先,合同诈骗罪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有人在签合同或者履行合同的时候,用欺骗的办法,把别人的财产弄到手,这就是合同诈骗。 接下来,我们看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方面,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也就是说,无论是一个人单独实施诈骗行为,还是一个单位集体实施诈骗行为,都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比如,张三自己编造虚假项目和别人签合同骗钱,或者某个公司以虚假业务和客户签合同骗钱,都符合主体特征。 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意味着行为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履行合同,而是想通过合同把对方的财物据为己有。比如,甲和乙签了货物买卖合同,甲拿到乙的货款后直接消失,根本没打算给乙发货,这就体现了甲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客体方面,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比较复杂,它既侵犯了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也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合同的法律法规,维护正常的经济合同秩序,合同诈骗行为破坏了这种秩序;同时,诈骗行为还让受害人的财产遭受损失,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 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多种欺诈手段。常见的欺诈手段包括:虚构事实,比如编造根本不存在的项目、货源等;隐瞒真相,比如隐瞒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等;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等。比如,丙声称自己有一批珍贵货物要出售,和丁签了合同收了丁的货款,实际上丙根本没有这批货物,这就是虚构事实的欺诈行为。 总之,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构成特征,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认定。如果您怀疑自己遇到了合同诈骗的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