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先行证据保全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我在和行政执法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听说了行政执法先行证据保全这个事儿。我想弄清楚,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行政执法部门才可以采取先行证据保全措施呢?是只要觉得有必要就可以,还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希望了解这方面的法律规定。
展开


行政执法先行证据保全是指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为了防止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行政机关依法对相关证据采取的固定和保护措施。 其适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证据存在可能灭失的风险。这意味着证据可能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比如物品容易腐烂变质,如果不及时采取保全措施,证据就会消失。例如,在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中,一些食品如果不及时进行封存、检验等保全措施,可能会因过期、变质而失去作为证据的价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其次,证据以后难以取得。有些证据虽然不会马上灭失,但是如果不及时保全,以后获取会面临很大困难。比如证人即将出国定居,其证言以后难以取得,此时就可以对证人证言采取保全措施,如进行询问笔录并录音录像等。 再者,必须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也就是说,该证据保全措施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进行执法活动时采取的,而非其他场合。并且,采取先行证据保全措施需要经过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遵循法定程序进行。 最后,采取保全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行政执法活动的顺利进行,确保能够准确认定案件事实,作出合法合理的行政决定。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能依法实施先行证据保全措施。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