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财产保全申请的条件有哪些新规定?


诉讼财产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为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得以实现,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对当事人争议的有关财物采取临时性强制措施的制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对诉讼财产保全作出了相关规定。根据该法第一百零三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一般来说,申请诉讼财产保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需要存在具体的给付之诉,即案件的诉讼请求具有财产给付内容。简单来讲,就是原告起诉要求被告给一定的财物或者进行一定的金钱赔偿等。其次,存在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情况。这里当事人一方的行为通常指转移、隐匿、毁损财产等行为,其他原因可能包括财产的自然损耗等。 再者,申请保全的范围应当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这意味着申请保全的财产价值不能明显超过诉讼请求的金额,且保全的财产要与案件有直接关联。 关于新规定方面,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对财产保全担保的形式和要求有了一些变化。以前可能较多要求现金担保,现在在很多法院,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函等也被广泛认可作为担保形式。这大大减轻了申请人提供担保的压力。此外,对于保全措施的实施和解除等程序也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以更好地平衡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在被申请人提供了足够的反担保时,法院应及时解除保全措施。总之,在申请诉讼财产保全时,申请人应密切关注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的变化,确保申请符合条件和程序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