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逃跑会有哪些后果?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那么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也就是说,逃跑行为直接违反了取保候审期间应遵守的规定,保证金可能会被没收。 其次,逃跑会导致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原本取保候审是给予犯罪嫌疑人相对宽松的环境等待审判,但逃跑后,司法机关可能会认为其具有较大的社会危险性,从而决定对其进行逮捕。一旦被逮捕,犯罪嫌疑人将被羁押在看守所,失去人身自由。 再者,在后续的审判过程中,取保候审期间逃跑这一行为会被法院视为认罪态度不好的表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犯罪嫌疑人逃跑的行为会被作为量刑的一个情节予以考虑,通常会导致法院在量刑时从重处罚。 此外,逃跑还可能会影响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其他权益。比如,可能会导致其无法及时行使自己的辩护权等诉讼权利,进一步损害自身的合法利益。而且,犯罪嫌疑人逃跑后,司法机关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追捕,这不仅会耗费大量的司法资源,也会让犯罪嫌疑人长期处于被追捕的紧张和不安之中,给其自身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扰。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后逃跑会带来没收保证金、被逮捕、从重处罚以及损害自身诉讼权益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等待公正的审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