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离婚需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表现为哪些形式?


虚假离婚是指夫妻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思,却因双方通谋或受一方欺诈而作出离婚的意思表示。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通常伴随着一些利益诉求,如获取购房资格、规避债务等。 从形式上来看,虚假离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谋离婚,即婚姻当事人双方为了共同的或各自的目的,串通暂时离婚,等目的达到后再复婚。例如,夫妻为了购买多套房产享受优惠政策,双方协商好办理离婚手续,待买房后再复婚。另一种是欺诈离婚,即一方当事人为了达到离婚的真正目的,采取欺诈手段向对方许诺先离婚后再复婚,以骗取对方同意暂时离婚。比如,一方为了摆脱婚姻关系,欺骗另一方先离婚,之后却不再复婚。 关于虚假离婚的法律后果,在法律层面,一旦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即宣告解除,这一解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并不因所谓的“虚假”而被轻易否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条规定,完成离婚登记,或者离婚判决书、调解书生效,即解除婚姻关系。也就是说,从法律角度,双方已不再是夫妻关系。 在财产分割方面,如果是通谋离婚,双方在离婚协议中对财产进行了分割,那么该分割协议在办理离婚登记后通常是有效的。即便之后发现是虚假离婚,若一方反悔要求重新分割财产,在没有欺诈、胁迫等情形下,法院一般不会支持。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十条,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对于欺诈离婚,如果受欺诈方发现自己被欺骗,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要注意的是,证明存在欺诈行为往往有一定难度,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在子女抚养问题上,离婚协议中关于子女抚养的约定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应按照约定履行抚养义务。 此外,虚假离婚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法律风险。例如,为了规避债务而虚假离婚,债权人有权要求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债务。如果被认定为恶意逃避债务,法院可能会认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部分无效。而且,虚假离婚还可能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在处理婚姻问题时,应遵守法律规定,不要轻易尝试虚假离婚,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