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会有什么后果?


当一份合同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下面将详细为你介绍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简单来说,这些规定是国家通过法律和行政法规明确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不允许当事人通过自行约定来排除或变更。比如,《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如果合同违反了强制性规定,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 合同无效后,会产生以下几种后果。一是返还财产。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例如,在一个买卖合同中,如果合同因违反强制性规定而无效,卖方已经收取了买方的货款,那么卖方就需要将货款返还给买方。 二是赔偿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假设在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方没有相应的资质,违反了相关强制性规定导致合同无效,而发包方因为相信承包方的能力已经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并花费了费用,那么承包方就需要对发包方的这些损失进行赔偿。 三是收缴财产。如果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比如,双方为了逃避税收,签订了一份虚假的低价买卖合同,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可能会收缴因该合同而非法获得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强制性规定要进行区分。强制性规定分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会被认定无效,而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在实际判断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条文和案件情况进行分析。 总之,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会带来较为复杂的法律后果。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不违反相关规定,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