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合同在哪些情形下工期可以顺延,又该如何防范工程合同的风险?


工程合同工期顺延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特定情况的出现,导致工程无法按照原定的时间完成,从而需要延长工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可以导致工期顺延的情形: 第一,发包人未能按专用条款的约定提供图纸及开工条件。简单来说,就是发包方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及时把施工需要的图纸和具备开工的条件准备好,比如场地没有清理、施工许可证未办理等,这种情况下工期就可以顺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百零三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技术资料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请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 第二,发包人未能按约定日期支付工程预付款、进度款,致使施工不能正常进行。如果发包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给承包方支付工程预付款或者工程进度款,导致承包方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材料、支付工人工资等,从而无法正常施工,工期也可以顺延。 第三,工程师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所需指令、批准等,致使施工不能正常进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师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给承包方提供必要的指令和批准,比如施工方案的审批、隐蔽工程的验收等。如果工程师没有及时提供这些,导致施工无法正常开展,工期同样可以顺延。 第四,设计变更和工程量增加。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发包方要求对设计进行变更,或者工程的实际工程量比合同约定的增加了,那么承包方完成工程所需的时间自然会增加,工期也就可以顺延。 第五,一周内非承包人原因停水、停电、停气造成停工累计超过8小时。如果不是因为承包方的原因,在一周内停水、停电、停气的时间加起来超过了8个小时,导致工程无法正常施工,工期也可以顺延。 接下来谈谈如何防范工程合同的风险。 首先,签约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在签订工程合同之前,承包方要对发包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资金实力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发包方也要对承包方的资质等级、施工能力、信誉等进行考察。比如可以通过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其他合作过的单位了解情况等方式进行调查。 其次,合同条款要明确。合同中的各项条款要详细、明确,避免出现模糊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特别是关于工程价款的计算方式、支付时间和方式、工期、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重要条款,一定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例如,对于工程价款的调整方式,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整,调整的方法和程序是什么。 再者,做好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管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都要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承包方要按照合同的要求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发包方要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工程款,及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令。同时,双方要做好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比如施工图纸、变更通知、会议纪要、验收报告等,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日后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 最后,要重视合同变更的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发生合同变更,比如设计变更、工程量变更等。对于合同变更,双方要及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变更的内容、范围、价格调整等事项,避免日后因为变更问题产生纠纷。 总之,了解工程合同工期顺延的情形和防范工程合同风险的方法,对于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