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有什么特点?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人、机、环境等因素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以确保工程建设活动中的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首先是复杂性。建设工程涉及的专业众多,像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等,每个专业又有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而且施工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地质条件、气象变化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在山区进行建设工程,可能会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在雨季施工,雨水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和基础的稳定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对各类复杂情况下的安全管理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方案。 其次是流动性。建设工程的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经常需要在不同的施工区域和施工阶段之间流动。施工队伍可能会从一个工地转移到另一个工地,同一工地内不同工种的人员也会在不同的作业面之间移动。这种流动性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因为人员和设备在不断变化位置,安全隐患也随之不断变化。例如,工人在高处作业时,如果没有及时对其移动后的位置进行安全防护,就容易发生坠落事故。相关法规要求施工单位要对流动的人员和设备进行动态管理,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保障安全。 再者是密集性。建设工程通常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集中作业,施工场地相对狭小,人员和设备密度大。在有限的空间内,众多的施工人员和设备同时进行作业,增加了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挤压等事故的风险。比如在大型建筑的主体施工阶段,大量的工人在同一楼层进行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等作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规定了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作业空间,避免人员和设备的过度集中。 然后是长期性。建设工程的施工周期一般较长,从基础施工到主体结构施工,再到装饰装修阶段,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可能会产生麻痹思想,设备可能会出现磨损和老化等问题。例如,长期使用的起重机如果不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就可能会出现机械故障,引发安全事故。所以,施工单位要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定期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最后是法规性。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受到众多法律法规的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各方的安全责任。这些法规规定了建设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和标准,任何一方违反规定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施工。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流动性、密集性、长期性和法规性等特点,决定了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