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司法鉴定的具体程序是怎样的?


法院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其具体程序。 首先是委托环节。在诉讼案件中,当需要进行司法鉴定时,一般由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向司法鉴定机构提出委托。比如在一个人身伤害赔偿案件中,法院为了确定伤者的伤残程度,就会委托专业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根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办案机关的司法鉴定委托。 然后是受理阶段。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后,会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主要审查委托事项是否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是否合法,以及提供的鉴定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充分等。如果符合受理条件,司法鉴定机构会与委托方签订司法鉴定委托书。按照《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二条规定,委托人委托鉴定的,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接下来进入鉴定实施阶段。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委托后,会指派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司法鉴定人会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鉴定。在鉴定过程中,可能需要对被鉴定对象进行检查、检验、检测等操作。如果需要补充或者重新提取鉴定材料,也会及时与委托方沟通。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三条规定,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和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法:(一)国家标准;(二)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三)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方法。 最后是出具鉴定意见阶段。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在完成委托的鉴定事项后,会及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司法鉴定意见书应当由司法鉴定人签名。多人参加的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按照统一规定的文本格式制作司法鉴定意见书。 整个法院司法鉴定程序是严谨且规范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来保障其公正性和科学性。当事人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司法鉴定机构的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材料,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