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包括什么,法律上的标准是怎样的?


集资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其犯罪主体及法律标准。 首先,集资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从自然人角度来看,只要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个人,实施了集资诈骗行为,都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这里的刑事责任年龄一般是年满16周岁,也就是说,16周岁以上具备正常认知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如果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集资,并且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目的,就可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而单位作为犯罪主体时,这里的单位涵盖了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集资诈骗行为,是指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实施,并且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情形。比如,某公司以虚假的项目为幌子,向社会公众大量募集资金,所得资金用于公司的其他非法活动或者被单位主要负责人私分,这种情况就可能构成单位集资诈骗罪。 在法律标准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这一法律条文明确了集资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实施集资诈骗行为,都要依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涉案金额来进行定罪量刑。 此外,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对于集资诈骗数额的认定也有具体规定。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这些标准为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集资诈骗罪提供了具体的量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