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法律关系的界定是什么?


医患法律关系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方与患方之间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准确界定医患法律关系,对于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解决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法律角度来看,医患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合同关系和侵权关系。首先说合同关系,当患者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挂号行为通常被视为一种要约,即患者向医疗机构发出希望建立医疗服务合同的意思表示。而医疗机构接受挂号,则构成承诺,双方的医疗服务合同即成立。这种合同关系中,医疗机构有义务为患者提供合理、恰当的医疗服务,包括准确诊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等。患者则有义务配合治疗、支付医疗费用等。例如《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在医患关系中,虽然很多时候没有书面合同,但通过挂号、就诊等行为,双方实际上形成了口头或事实合同关系。 再看侵权关系,当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过错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时,就可能构成医疗侵权。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过错包括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比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因疏忽大意导致手术失误,给患者造成身体伤害,就属于医疗侵权行为。 此外,医患法律关系还可能涉及到无因管理等其他情形。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医疗机构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对患者进行救治,但出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实施了救助行为,这可能构成无因管理。例如,在公共场所遇到突发疾病的患者,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主动进行救治。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九条规定,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可以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 准确界定医患法律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双方的行为、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具体的医疗场景等因素。无论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还是其他可能的法律关系,都旨在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医疗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