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盘亏的定义是什么?
我在公司做财务工作,最近在盘点固定资产时发现有资产盘亏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固定资产盘亏在法律上是怎么定义的,想了解一下它的准确概念,这样在处理相关账务和税务时能更有依据。
展开


固定资产盘亏,通俗来讲,就是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清查时,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数量比账面上记录的数量要少。也就是说,通过实地盘点,发现有些固定资产不见了,但账上还记着它存在。 从法律层面来看,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固定资产盘亏定义的特定法条,但在企业会计和税务处理相关规定中有涉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4 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以保证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清查中发现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与账面记录不一致,出现盘亏情况,就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固定资产盘亏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比如自然灾害、被盗、管理不善等。当发生盘亏时,企业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一般来说,首先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来核算盘亏的固定资产价值,待查明原因后,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转销。如果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盘亏,扣除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通常计入营业外支出;如果是管理不善等人为原因造成的盘亏,相关责任人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赔偿后的净损失也计入管理费用等科目。 在税务方面,根据《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盘亏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这就要求企业在处理固定资产盘亏时,不仅要做好账务处理,还要按照税务规定进行申报,以确保企业的税务合规。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