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果的定义是什么?


在法律领域,技术成果是一个具有明确界定的概念。简单来说,技术成果就是通过科学技术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这其中的价值既可以是经济价值,比如能应用到生产中带来利润;也可以是学术价值,比如推动了某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对技术成果进行了相关规定。技术成果包括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职务技术成果是执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例如,科研人员在某公司工作期间,利用公司提供的设备、资金和技术资料等完成的发明创造,就属于职务技术成果。该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职务技术成果享有相应的权益,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有在有关技术成果文件上写明自己是技术成果完成者的权利和取得荣誉证书、奖励的权利。 非职务技术成果则是个人在本职工作之外,没有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或者虽然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按照事先约定返还资金或交纳使用费所完成的技术成果。比如,某人在业余时间自己研究开发出一项新的工艺方法,且没有使用所在单位的资源,这就是非职务技术成果,其权益归个人所有。 技术成果还可以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分类。它可以是发明创造,如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也可以是技术秘密,即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像独特的配方、工艺流程等。此外,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也属于技术成果的范畴。 在实际应用中,准确界定技术成果的类型和归属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技术成果的权益分配、转让、许可使用等一系列法律问题。例如,在技术合作项目中,如果对技术成果的定义和归属没有明确约定,就可能引发纠纷。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等活动时,都应当了解技术成果的法律定义和相关规定,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