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起诉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违法起诉,通俗来讲,就是当事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条件,这种起诉行为可能会浪费司法资源,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下面为你详细介绍违法起诉的界定标准。 首先,从主体资格方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就是说,如果原告和所起诉的案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那这种起诉就可能是违法的。例如,张三起诉李四要求归还借款,但实际上张三和这笔借款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起诉就不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 其次,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方面。诉讼请求应当明确、具体且有事实依据。如果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模糊不清,或者所依据的事实是虚构的,就可能构成违法起诉。比如,在一些虚假诉讼案件中,当事人为了达到非法目的,故意编造不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向法院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了虚假诉讼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将受到刑事处罚。 再者,管辖问题也很关键。不同类型的案件有不同的管辖法院,如果当事人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法院可能会不予受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地域管辖等都有明确规定。例如,一些专属管辖的案件,必须向特定的法院起诉,否则起诉可能不合法。 另外,起诉程序也必须合法。当事人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如果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比如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缴纳诉讼费用,也可能导致起诉不被认可。 总之,判断一个起诉是否违法,需要综合考虑主体资格、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管辖以及程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当事人在起诉时,应当确保自己的起诉符合法律规定,避免因违法起诉给自己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