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罪的认定是怎样的?


渎职罪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一类犯罪的统称,它包含了多种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相关的犯罪行为。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渎职罪的认定。 首先,渎职罪的主体通常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指的是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比如政府部门的官员、法院的法官、检察院的检察官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只有这类特定主体实施了相关渎职行为,才可能构成渎职罪。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看,渎职罪既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故意的渎职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声誉,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例如,司法工作人员故意徇私枉法,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而过失的渎职犯罪,则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比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再者,渎职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并且这些行为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滥用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玩忽职守,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徇私舞弊,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徇私情、私利,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伪造材料,隐瞒情况,弄虚作假的行为。 最后,关于“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这一结果要件,不同的渎职犯罪有不同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会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结合相关的司法解释来认定。比如,某些渎职犯罪可能以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作为衡量标准,而有些则可能以人员伤亡、社会影响等因素来判断。 总之,认定渎职罪需要综合考虑主体、主观方面、客观行为以及危害结果等多个因素。在判断具体行为是否构成渎职罪时,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