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予和赠与有什么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赠予”和“赠与”这两个词经常被人们混淆使用,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完全相同的概念。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赠与”。“赠与”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指的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这表明,赠与是一种双方的法律行为,需要赠与人有赠与的意思表示,同时受赠人也要有接受赠与的意思表示,赠与合同才能成立。例如,张三自愿将自己的一辆汽车无偿送给李四,李四也同意接受,那么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赠与合同。 而“赠予”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它更多地是一个普通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随意。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赠予”所表达的含义和“赠与”相近,也是指一方将财产给予另一方,但它不像“赠与”那样具有严格的法律规范。一般来说,“赠予”强调的是给予的行为本身,而不太关注双方之间是否达成了像赠与合同那样明确的法律关系。 从法律效果上来看,由于“赠与”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一旦赠与合同成立,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一般可以撤销赠与,但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除外。而“赠予”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在处理相关纠纷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参考赠与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其他民事法律原则来进行判断。 此外,在法律文书和正式场合中,通常会使用“赠与”这个术语,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而“赠予”则更多地出现在口语和一些不太正式的书面表达中。 综上所述,“赠与”是一个具有明确法律意义的术语,受法律的严格规范;而“赠予”是一个普通用语,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规范。在涉及财产转移等法律事务时,我们应该准确使用“赠与”这个术语,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