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是什么?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是刑法中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它们的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看,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里面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甲为了杀死乙,拿着刀去乙家里将其杀害,甲的主观心态就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则是行为人虽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但对结果的发生持一种放任的态度,例如,丙为了盗窃仓库里的财物,在仓库里放火,他知道可能会烧死仓库里的值班人员,但还是放了火,结果真的导致人员死亡,丙对人员死亡的结果就是间接故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而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就是行为人因为粗心大意,没有预见到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结果,比如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因为疏忽没有检查医疗器械,导致手术中出现问题,给病人造成伤害。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虽然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却轻信自己能够避免,例如,司机明知道车辆刹车有问题,但他觉得自己技术好,不会出事,结果还是发生了交通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其次,在客观表现上,故意犯罪的行为人通常会有积极的行为去实施犯罪,表现出对犯罪行为的主动追求或积极推动。而过失犯罪往往是因为行为人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或者不当作为。 最后,在量刑方面,由于故意犯罪的主观恶性较大,所以刑法对故意犯罪的处罚一般比过失犯罪要重。故意犯罪通常会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和危害程度,适用相对较重的刑罚。而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后果,并且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会予以刑事处罚,而且处罚相对较轻。 总之,正确区分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对于准确认定犯罪性质、合理量刑以及实现司法公正都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