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赡养协议书需要公证吗
家里兄弟姐妹几个打算一起签订一份父母赡养协议书,把赡养责任和义务都明确一下。但对于这份协议,不知道需不需要去公证,想了解公证对于赡养协议书来说有什么作用,不公证会不会影响协议的效力。
展开


父母赡养协议书不是必须要公证。我国法律并不强制要求赡养协议进行公证,是否进行公证不属于赡养协议生效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经过公证,只要赡养协议符合相关法律规范,那就具有法定的执行力与有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签订赡养协议的各方得是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二)意思表示真实,大家签订协议都是真心实意、自愿的,不存在被强迫等情况;(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协议内容不能违法,也不能违背基本道德准则。只要赡养协议满足这些条件,即便没公证也是有效的。 不过,经公证的文书,证据效力更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如果以后因为赡养问题产生纠纷闹到法院,经过公证的赡养协议在证明力上会更强,更有利于维护协议签订方的权益。 比如,在涉及赡养责任的履行、赡养费的支付等争议中,经过公证的协议会让法官更倾向于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所以,如果担心未来可能出现纠纷,为了增加协议的证明力和公信力,选择公证是有好处的。但要是大家对协议的履行都很有信心,不公证也不会影响协议本身在法律上的效力。 相关概念: 民事行为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能不能独立干一些在法律上有效的事儿。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就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一般秩序和大家普遍认可遵循的道德准则。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