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案犯生效刑事判决有什么法律效力?


同案犯生效刑事判决具有多方面重要的法律效力。 首先,在证据效力方面,它具有免证事实的作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已为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在后续相关案件中,一般无需再通过证据重新证明。这是因为生效判决是经过法定程序,由司法机关依据充分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的,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确定性。例如,同案犯A在生效判决中被认定实施了盗窃行为且该事实有充分证据支持,那么在涉及同案犯B的案件中,如果该盗窃事实与B的行为存在关联,通常无需再对该盗窃事实本身进行举证。 其次,在定罪量刑上,同案犯的生效刑事判决会产生一定的参照作用。司法机关在对其他同案犯进行定罪量刑时,会考虑已生效判决中对相关犯罪事实、情节的认定以及量刑尺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同案犯的量刑要完全一致,因为每个同案犯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主观恶性等情况可能不同。比如,在共同抢劫案件中,虽然同案犯的生效判决确定了抢劫的罪名和量刑,但如果其他同案犯是从犯,有自首、立功等情节,那么在量刑时会根据这些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再者,从既判力角度看,生效刑事判决具有终局性。一旦同案犯的判决生效,就意味着该判决所确定的内容具有稳定性和不可更改性(除非通过法定的再审程序)。这维护了司法的权威性和确定性,避免了对同一案件的反复审判。例如,同案犯C的判决生效后,除非发现新的证据或者存在程序严重违法等法定情形,否则不会轻易推翻原判决。 最后,在附带民事诉讼方面,同案犯生效刑事判决中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对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主张民事赔偿权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民事赔偿责任往往与刑事犯罪行为相关联,生效刑事判决确认的事实可以作为确定民事赔偿责任和范围的重要依据。比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同案犯生效判决认定了伤害行为和伤害后果,那么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就可以依据该判决要求相关同案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