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法律规避指的是当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利益,故意改变一些连结点,来避开原本应该适用的法律,从而适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的行为。下面来详细介绍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 首先,主观要件方面,当事人必须具有规避法律的故意。也就是说,当事人明知道按照正常的法律适用规则,应该适用某一法律,但为了获得对自己更有利的结果,而故意采取一些行为来避开该法律。这就好比一个人清楚某种行为在一部法律下是不被允许的,但为了能做这件事,就想办法绕过这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虽未直接提及法律规避的定义,但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强调了主观故意在认定法律规避中的重要性。 其次,行为要件上,当事人实施了规避法律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改变构成连结点的具体事实。连结点就是把法律关系和某个国家的法律联系起来的因素,比如国籍、住所、行为地等。当事人通过改变这些连结点,使原本应该适用的法律不再适用。例如,当事人原本具有某国国籍,该国法律对其某项财产权益有不利规定,于是他通过改变国籍来避开该法律的适用。 再次,规避对象要件,当事人规避的是强制性或者禁止性的法律规定。强制性和禁止性法律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公平正义等而制定的,不允许当事人通过个人行为来排除适用。如果当事人规避的是任意性法律规定,一般不构成法律规避。因为任意性法律允许当事人自行选择适用,当事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安排。 最后,客观结果要件,当事人的规避行为已经完成,并且达到了适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的目的。如果当事人虽然有规避法律的意图和行为,但最终并没有成功避开原本应适用的法律,或者没有实现适用对自己有利法律的结果,那么也不构成法律规避。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满足主观故意、实施规避行为、规避强制性或禁止性法律以及达到规避目的这四个要件,才能认定构成法律规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