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分别是什么?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下面来详细说说过失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 首先是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指的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或者单位。在过失犯罪里,主体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并且精神正常,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里说的是一般犯罪主体的年龄要求,过失犯罪通常主体年龄要求和这些规定是相符的。 其次是犯罪主观方面,也就是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比如司机甲已经看到前方路况复杂,但他自认为驾驶技术高超不会出事,结果还是发生了事故,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然后是犯罪客体,它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的过失犯罪所侵害的客体不同,像交通肇事罪侵害的客体主要是交通运输安全;重大责任事故罪侵害的客体是生产、作业安全等。犯罪客体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的重要依据。 最后是犯罪客观方面,这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以及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行为人不仅实施了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确实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比如在医疗事故罪中,医生由于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导致患者伤亡,医生的不当行为和患者的伤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构成要件,才能认定为过失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