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一种在商业和经济活动中较为常见的犯罪行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其构成要件。 首先是主体要件。此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这里的公司,指的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则是指除了公司之外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其他单位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简单来说,只要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在这些单位工作且利用职务便利受贿的,就可能成为该罪的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明确了该罪的主体范围。 其次是主观要件。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收受贿赂的行为会损害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利益,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比如,某公司销售人员明知接受客户的贿赂会影响公司的正常业务和公平竞争,但为了个人私利还是收下了贿赂,这就体现了主观故意。 再者是客体要件。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正常管理秩序和职务廉洁性。公司、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本应廉洁奉公,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收受贿赂的行为破坏了这种正常的管理秩序,损害了单位的利益和声誉。例如,某企业采购人员接受供应商贿赂后,可能会选择质量较差但价格较高的产品,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最后是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职务便利,是指利用自己在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担任的职务所具有的权力和便利条件。索取他人财物,是指主动向他人索要财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是指被动接受他人给予的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既包括合法利益,也包括非法利益。并且,收受财物的数额必须达到较大的标准,才构成犯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认定为“数额较大”。 总之,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主体、主观、客体和客观四个要件,才能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了解这些构成要件,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守法律,避免陷入违法犯罪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