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员肇事后雇主能否依据责任认定进行追偿?


在探讨雇员肇事后雇主能否依据责任认定进行追偿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提供劳务一方追偿。这意味着,如果是个人之间的雇佣关系,雇主在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只有在雇员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才有权向雇员进行追偿。这里的“故意”很好理解,就是雇员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事故发生,还积极去实施。而“重大过失”通常是指雇员没有尽到普通人应有的基本注意义务,例如雇员酒驾、严重超速等明显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对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雇佣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有相关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同样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这和个人之间劳务关系的原理是相似的,关键在于判断雇员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在具体的交通事故中,责任认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责任认定主要是对事故双方在事故中的过错程度进行划分,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然而,雇主能否追偿不能仅仅看责任认定书上的责任划分。即使雇员在事故中被认定为承担主要责任或者全部责任,也不必然意味着雇主就一定可以追偿。还需要综合考虑雇员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例如,如果雇员是因为突发疾病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原因导致操作失误而肇事,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不构成故意或重大过失,雇主就难以进行追偿。但如果雇员是为了赶时间而严重超速,导致发生严重事故并承担主要责任,那么雇主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就很有可能依据法律规定向雇员进行追偿。 所以,雇员肇事后雇主能否依据责任认定进行追偿,不能一概而论。雇主需要结合具体的事故情况,判断雇员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再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决定是否进行追偿。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遇到复杂的情况,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