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破产重组有哪些案例?


企业破产重组是指当企业资不抵债时,管理层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法律允许由同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向债权人提出一个重组方案,延期归还债务,停止发放股息。下面为你介绍几个企业破产重组的典型案例。 首先是*ST超日的破产重组案例。*ST超日在2010年11月登陆中小板,曾是光伏行业的明星企业。然而,由于行业产能过剩、公司盲目扩张等原因,2012年公司开始陷入困境,无法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成为国内首例债券违约的上市公司。2014年,*ST超日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法院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剥离不良资产,调整债务结构等方式,使公司实现了重生。重组完成后,公司更名为协鑫集成,恢复上市后股价大幅上涨。这一案例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该法规定了破产重整的程序和相关规则,为*ST超日的重组提供了法律框架。 还有三鹿集团的破产重组案例。三鹿集团曾是国内知名的乳制品企业,但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企业声誉一落千丈,产品大量召回,最终资不抵债。2008年12月,三鹿集团进入破产程序。法院依法对其资产进行拍卖,三元集团成为最大买家,收购了三鹿的核心资产。三鹿集团的破产重组体现了法律对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根据《企业破产法》,企业破产要依法进行清算,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资产拍卖等方式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 另外,重庆钢铁的破产重组也具有代表性。重庆钢铁由于行业产能过剩、自身经营不善等原因,连续多年亏损。2017年,重庆钢铁启动破产重整程序。通过债转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优化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一案例同样是在《企业破产法》的框架下进行的,该法规定了破产重整的程序和相关制度,保障了破产重组的顺利进行。 这些企业破产重组案例都表明,企业在面临困境时,通过合法的破产重组程序,可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摆脱困境,走向重生。同时,破产重组也需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