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违法性赔偿标准是什么?


环境侵权是指因行为人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或者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能量,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从而损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以及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而环境侵权违法性,则意味着侵权行为违反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确定环境侵权违法性赔偿标准,首先要明确赔偿的范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下列损失和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等费用;清除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费用;防止损害的发生和扩大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从财产损失赔偿来看,主要是对因环境侵权行为导致的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进行赔偿。直接损失指现有财产的减少,比如农作物因污染死亡、养殖的水产品因水质污染死亡等。间接损失则是可得利益的丧失,如工厂因环境污染导致停产期间的预期利润损失。在计算财产损失时,通常会根据市场价格、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等来确定具体数额。 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也有相关规定。当环境侵权行为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时,侵权人需要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此外,在确定赔偿标准时,还会考虑侵权行为的违法程度、过错程度、损害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如果侵权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可能会承担更重的赔偿责任。同时,如果损害后果特别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公共利益,侵权人还可能需要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赔偿等责任。 环境侵权违法性赔偿标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在实际操作中,受害者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证据,如污染现场的照片、检测报告、财产损失清单等,向侵权人主张合理的赔偿。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途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