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买房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如何能够尽量避免各种风险?


在探讨假离婚买房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规避风险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假离婚”在法律上的定义和性质。所谓“假离婚”,其实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术语,它指的是夫妻双方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如买房、获取拆迁补偿等,而暂时协商办理离婚手续,待目的达成后再复婚。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只要夫妻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登记,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调解离婚,婚姻关系就已经合法解除,并不存在“真假”之分。 关于假离婚买房的可行性,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一种可行的策略。例如,一些城市实行限购政策,夫妻双方名下已有房产,若想再购买一套,可能会受到限制。此时,通过假离婚,将房产归到一方名下,另一方则以单身身份购房,就有可能规避限购政策。但是,这种做法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规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这意味着,一旦办理了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需要按照协议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在离婚协议中对财产分割做出了不合理的约定,或者一方在离婚后反悔,可能会引发财产纠纷。 在假离婚过程中,还可能面临财产损失的风险。比如,在离婚协议中,为了符合购房条件,可能会将大部分财产归到一方名下。如果另一方在离婚后拒绝复婚,那么原本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部分就可能无法追回。此外,假离婚还可能影响到子女的权益。父母的婚姻状况变化可能会对子女的心理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在抚养权、抚养费等问题上也可能出现纠纷。 为了尽量避免假离婚买房带来的风险,首先要认识到离婚的法律后果是真实且严肃的。在决定是否采取这种方式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确实需要通过离婚来买房,建议在签订离婚协议时,咨询专业的律师,确保协议的内容公平合理,并且能够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保留好相关的证据,如聊天记录、书面协议等,以备不时之需。此外,在复婚之前,也要对双方的感情和未来生活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规划,避免因为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婚姻的本质。总之,假离婚买房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看似可行,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不容忽视,一定要谨慎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