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报数额骗公司钱是否构成犯罪?


虚报数额骗公司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在虚报数额骗公司钱的情形中,可能涉及的罪名主要是职务侵占罪和诈骗罪。 对于职务侵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这里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就是指利用自己在公司中主管、管理、经手本单位财物的权力和方便条件。比如,公司的财务人员利用自己掌管资金的便利,虚报费用骗取公司钱财;销售人员利用自己签订合同、经手货款的便利,截留公司货款等。一般来说,侵占公司财物达到一定数额,就会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按照相关司法解释,职务侵占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一旦构成职务侵占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而诈骗罪,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是通过虚构业务、编造虚假数据等方式骗取公司钱财,就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 在判断具体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还是诈骗罪时,关键在于看行为人是否利用了职务便利。如果利用了职务便利,一般按职务侵占罪处理;如果没有利用职务便利,而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公司钱财,则按诈骗罪处理。 总之,虚报数额骗公司钱很可能构成犯罪。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这样的行为,为了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建议你及时向公司反映情况,必要时可以向司法机关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