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及审计对策有哪些?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故意操纵财务信息,对财务报告进行虚假陈述或隐瞒重要事实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还会破坏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常见的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包括以下几种。虚构交易是舞弊者常用的手段之一,即通过编造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销售、采购等业务,来虚增收入和利润。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也是常见方式,为了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企业可能会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者推迟确认已实现的收入,以此来调节利润。隐瞒或不披露重要信息同样存在,企业可能会故意隐瞒重大的负债、诉讼、担保等事项,不将这些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从而误导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判断。 为了应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审计可以采取多种对策。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通过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其有效性,识别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点。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发现舞弊行为。此外,还要执行详细的实质性测试,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分析,包括对账户余额、交易记录的实质性测试,通过函证、盘点、分析性复核等程序,来验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也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的职责和义务,要求注册会计师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 此外,对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监管部门也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相应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 总之,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审计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防范和发现舞弊行为,同时,相关法律也为打击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