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到期后案件会如何处理?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一定条件时,在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让他们不用被关押在看守所,而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但要遵守相关规定,等待案件的处理结果。 当取保候审到期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被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具体的处理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解除取保候审。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侦查机关经过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或者证据不足,无法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就会解除取保候审措施,撤销案件。比如,在一些盗窃案件中,经过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当时并不在案发现场,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据,那么就会解除对他的取保候审。 第二种情况是变更强制措施。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侦查机关掌握了新的证据,认为犯罪嫌疑人可能会继续实施犯罪、干扰证人作证、毁灭证据等,就会变更强制措施,比如将取保候审变更为逮捕。例如,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试图威胁证人,影响案件的正常侦查,那么就可能会被逮捕。 第三种情况是移送审查起诉。如果侦查机关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就会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会对案件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比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有明确的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伤情鉴定等证据,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那么案件就会被移送审查起诉。 总之,取保候审到期后案件的处理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可以关注案件的进展情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