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者在签署购房合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购房者在签署购房合同过程中,有诸多方面需要注意。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合同主体方面。要明确合同的甲方和乙方是谁,也就是购房者和开发商。购房者要查看开发商是否具备“五证”,即《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规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不得进行商品房预售。如果开发商缺少这些证件,可能会导致后续的产权办理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是合同条款内容。合同中的房屋基本信息,包括房屋的地址、面积、户型等要准确无误。面积方面,要明确是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还是使用面积,以及面积误差的处理方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据实结算,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不予支持;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的,应予支持。 再者是价款及支付方式。要明确房屋的总价、单价,以及付款方式,是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还是贷款付款。如果是贷款付款,要明确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等相关问题。同时,要注意合同中关于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 然后是交付条件和时间。合同中要明确房屋的交付时间和交付条件。交付条件一般包括房屋经过验收合格等。根据《建筑法》规定,交付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如果开发商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交付房屋,购房者有权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 最后是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违约责任条款要明确双方在违约情况下应承担的责任,比如开发商逾期交房、购房者逾期付款等。争议解决方式一般有协商、仲裁和诉讼三种,购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方式。在签署合同前,要仔细阅读这些条款,确保自己能够接受。 总之,购房者在签署购房合同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向开发商或者专业人士咨询,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