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同条例是怎样规定的?


集体合同条例是规范集体合同相关事宜的重要法规,它保障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集体合同的订立。集体合同是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其次,集体合同的内容。集体合同规定的是劳动者集体劳动的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它以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为中心。这些内容是在集体协商的基础上确定的,双方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劳动者的合理诉求进行充分讨论。例如,劳动报酬方面,会明确工资的计算方式、支付时间、调整机制等;工作时间会规定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的限制和加班工资的计算标准等。 再者,集体合同的生效。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然后,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在集体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法定的情形,是可以进行变更或解除的。比如用人单位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无法履行集体合同,或者双方协商一致等情况。但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要经过双方协商,并将变更或解除的情况报送劳动行政部门。 最后,集体合同的监督和争议处理。为了确保集体合同的有效履行,需要对其进行监督。企业和工会双方都有义务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生集体合同争议,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集体合同条例对于规范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各个环节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它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