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如何规定公序良俗原则的?
我在处理一些民事事务时,听说有个公序良俗原则,但不太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我想知道民法典里关于这个原则是怎么规定的,它在实际的民事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哪些情况会涉及到这个原则呢?
展开


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公序,指公共秩序,是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简单来说,公序良俗就是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统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一条文明确将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 在实际的民事活动中,公序良俗原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对法律漏洞的一种补充。法律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民事情况,当出现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时,就可以依据公序良俗原则来判断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例如,在一些涉及遗赠纠纷的案件中,如果遗赠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比如将财产遗赠给“小三”,法院可能会认定该遗赠行为无效。 其次,公序良俗原则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风尚。它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违背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比如,一些以赌博、吸毒等违法或违背道德的目的而签订的合同,就是违反公序良俗的,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此外,公序良俗原则还可以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进行一定的限制。虽然民法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这种自治并不是无限制的,不能违反公序良俗。如果当事人的约定违反了公序良俗,那么这种约定是不会受到法律保护的。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