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公序良俗原则内涵是什么?
我在学习民法典的时候,看到了公序良俗原则,但不太理解它具体是什么意思。想知道这个原则在法律里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又是怎么体现的,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可以帮助我理解,希望能得到专业解答。
展开


公序良俗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原则。简单来说,公序良俗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统称。公共秩序指的是社会正常运转所需要的一般秩序,比如我们在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遵循的规则和制度,维护这些秩序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善良风俗则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良好风尚,它反映了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就明确了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民事行为时,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不能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在实际生活中,公序良俗原则有着广泛的体现。例如,在婚姻家庭领域,如果有人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将财产留给“小三”,这种行为就可能因为违背公序良俗而被认定为无效。因为婚姻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同时社会也倡导忠诚、和谐的家庭关系,将财产留给破坏他人婚姻的“小三”显然与这种道德风尚相悖。 再比如,在商业交易中,商家不能进行恶意的垄断行为或者不正当竞争,因为这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违反公序良俗原则。总之,公序良俗原则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法律”,时刻约束着我们的民事行为,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