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是怎样判定不准撤诉的?
我之前向法院起诉了一个案子,现在我想撤诉,但是听说法院可能会判定不准撤诉。我不太清楚法院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判定,我就想了解一下法院判定不准撤诉的依据和标准到底是怎样的,心里好有个底。
展开


在法律程序里,撤诉指的是原告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宣告判决之前,主动要求撤回其起诉的行为。不过,不是原告想撤诉,法院就一定会准许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一般而言,法院判定不准撤诉主要基于以下一些情形。一是当撤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时候。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一些环境污染诉讼案件中,如果原告因为和被告私下达成某些不正当协议而申请撤诉,一旦撤诉可能导致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这种情况下法院就可能判定不准撤诉。 二是撤诉可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因为原告的撤诉而受到侵害。例如在共同诉讼中,部分原告撤诉可能会影响其他共同诉讼人的利益,这种情况下法院也会慎重考虑是否准许撤诉。 三是原告撤诉是出于规避法律制裁等不正当目的。如果原告是为了逃避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而申请撤诉,法院是不会支持的。比如在一些债务纠纷案件中,被告有证据证明原告有转移财产等逃避债务的行为,然后原告突然申请撤诉,法院就可能判定不准撤诉。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