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九)》是如何保护公民信息的?


《刑法修正案(九)》在保护公民信息方面有诸多重要规定,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保护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白公民信息的含义。公民信息,指的是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像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家庭住址、账号密码等。这些信息一旦被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给他人,可能会给公民带来骚扰、诈骗、人身安全威胁等诸多问题。 《刑法修正案(九)》加强了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中,将原来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了整合和完善。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里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意味着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特定的法律法规,只要是违反了国家层面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都可能构成犯罪。而“情节严重”一般会综合考虑信息的数量、类型、造成的后果等因素来判断。比如,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等情形,通常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 此外,《刑法修正案(九)》还扩大了犯罪主体的范围。之前该罪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现在修改为一般主体,即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实施了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可能构成犯罪。 同时,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等单位,如果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也会依照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如果发现自己的信息被非法泄露或使用,可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警方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如果符合《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的犯罪情形,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此外,公民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总之,《刑法修正案(九)》为公民信息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