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怎样进行合同审查的?


合同审查,简单来说,就是依据法律法规以及当事人的约定,对合同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仔细审核 。下面从多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我国合同审查的情况。 首先是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合法。合同主体就是依据合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这就好比一场比赛,要先看看参赛选手有没有资格上场。审查时,要确认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是不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法人、个体工商户;普通公民有没有与签订合同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比如,未成年人签订一些重大合同可能就不具有法律效力。还要查看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的资格证明;如果是代订合同,得审查是否有委托人的授权委托证明,以及是否在授权范围、授权期限内签订合同。要是合同有担保人,那还得审查担保人有没有担保能力和担保资格 。《民法典》中就对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有相关规定,这是审查的重要依据。 接着是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合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合同内容合法才能受到法律保护,实现签订合同的目的。要重点审查合同内容有没有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就像有些合同可能会约定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的条款,这肯定是不行的。还要看是否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况,比如表面上是正常的买卖,实际上是为了洗钱。另外,合同内容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然后是审查合同意思表示的真实性。这就好比两个人说话,得是真心实意的。合同双方表达的意愿必须是真实的,如果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使得一方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签订合同,那么这样的合同在法律上可能是可撤销的。 合同条款是否完备也是审查的重点。一份完备的合同,应该包含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重要条款。这些条款就像合同的骨架,少了哪一块都可能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就对合同一般应包含的条款有明确规定。 合同的文字规范审查也不容忽视。要对合同草稿的每一条款、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反复斟酌,确保表述准确无误。要是合同里有模糊不清的表述,很容易在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 最后是审查合同签订的手续和形式是否完备。比如,有些合同需要经过有关机关批准或登记,那就得看是否履行了这些手续;如果合同约定须经公证后才能生效,就要审查是否经过公证机关公证;合同附有生效期限的,要审查期限是否届至;合同约定有保证人的,要审查是否有保证人的签名或盖章;采用抵押方式担保的,如果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必须办理抵押物登记,要审查是否办理了登记手续;采用质押担保方式的,要按照合同中约定的质物交付时间,审查当事人是否按时履行了质物交付的法定手续。同时,要审查合同双方当事人是否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