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法院如何判无罪驾驶?


在我国,醉驾一般是指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中有明确规定,正常情况下要处拘役,并处罚金。不过,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法院可能会判无罪驾驶。 首先是证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且严禁非法取证,非法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如果检方提供的证明醉驾的证据不足,比如酒精测试仪器不准、检测过程不合法、执法人员非法取证等,导致无法充分证实被告的确在饮酒之后进行驾车操作,那么法院有可能作出无罪判决。例如,酒精测试仪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校准,得出的结果就可能不准确;或者执法人员在检测时没有遵循法定程序,这样取得的证据就不具有合法性。 其次,从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来看。《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比如,刚喝了一点酒,血液酒精含量只是略微超过醉驾标准,而且驾驶距离很短,也没有造成任何危害后果,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被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二是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醉驾的追诉时效期限一般是5年,如果醉驾行为发生后已经过了5年,就可能不再追究刑事责任。三是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若国家发布特赦令对醉驾行为人免除刑罚,那么也可无罪。四是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不过醉驾不属于这类犯罪)。五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刑事责任也就随之消失。六是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例如没有明文规定成立犯罪的过失犯罪和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犯罪嫌疑人等。 但要知道,醉驾后被判无罪驾驶的情况是比较罕见的,因为醉驾行为的证据往往比较直观明确。而且法律对醉驾的打击力度较大,以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