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驶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判无罪?


在我国,酒后驾驶多是违法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驾驶员可能被判无罪。首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这得综合多方面判断,比如驾驶行为是否对公共安全等方面没有造成明显危害,酒精含量虽然超标但超出不多等情况。例如只是在小区内短距离挪车,且速度很慢,也没有发生任何碰撞等不良后果。 二是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犯罪经过一定期限后,司法机关就不再追诉,具体的时效期限根据犯罪的法定最高刑不同而有所区别。 三是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特赦是由国家根据特定情况颁布命令对特定罪犯免除刑罚。 四是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不过酒后驾驶并不属于这类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五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人都不在了,追究刑事责任就失去了意义。 六是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另外,从证据和程序方面,如果能证明取证程序违法,比如检测设备故障导致酒精含量检测不准确,或者检测程序违规等,也可能被判无罪。例如没有按照规定对血液样本进行充分混匀,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又或者实际送检人与填写的送检人不一致,存在程序瑕疵,且公诉机关不能提供证据对不构成犯罪的鉴定意见予以排除,证据链不具有唯一性及排他性,根据疑罪从无,行为人也可能被认定为无罪。 同时,如果能证明酒后没碰车,或者血液酒精浓度不是开车时才上升,也有被判无罪的可能。比如有人能提供监控等证据,表明自己喝酒后车辆一直未移动,自己也没进入驾驶位等。 相关概念: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追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过法定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