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人余额是怎么算的?


医保个人余额的计算涉及到多个方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要明白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在职工医保中,个人账户的资金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这部分费用会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另一部分是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一部分,这部分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入个人账户。而城乡居民医保,目前很多地区已经不设置个人账户了。 关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具体计算方式。以月为例,个人缴纳的费用计算公式为:个人月工资收入×个人缴费比例。一般来说,个人缴费比例为2%。例如,小李月工资收入为5000元,那么他每月个人缴纳的医保费用就是5000×2% = 100元,这100元会全部进入他的医保个人账户。 用人单位缴纳的费用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划入比例有所不同。通常会根据年龄划分不同的档次,年龄越大,划入比例可能越高。比如,有的地区规定,35岁以下的职工,用人单位缴纳部分按本人缴费基数的0.8%划入个人账户;35 - 45岁的职工,按本人缴费基数的1%划入;45岁以上至退休前的职工,按本人缴费基数的1.5%划入。假设小李30岁,单位缴费比例为8%,单位缴费部分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是0.8%,那么单位每月为他划入个人账户的金额就是5000×0.8% = 40元。这样,小李每月医保个人账户增加的金额就是个人缴纳的100元加上单位划入的40元,共计140元。 此外,医保个人账户的余额还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医保个人账户的利息。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统筹层次设立预算,社会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按照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息。也就是说,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会产生一定的利息,利息也会增加个人账户的余额。同时,当我们使用医保卡进行看病买药等消费时,个人账户的余额会相应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