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如何规定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的?
我家里老人去世了,留下了一些财产。现在家里人对于谁是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有争议,我想知道法律上到底是怎么规定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这样心里能有个底,也能避免和家人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展开


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是在法定继承中处于优先地位的继承人。在法定继承这种继承方式里,当被继承人没有立下遗嘱来分配自己的财产时,就会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来处理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其中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这里所说的配偶,指的是在被继承人死亡时,与其有合法婚姻关系的人。比如夫妻双方领了结婚证,在一方去世时,另一方就是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 子女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婚生子女就是在合法婚姻关系中所生育的子女;非婚生子女虽然是在婚姻关系之外出生,但同样享有和婚生子女一样的继承权;养子女是通过合法的收养程序成为家庭一员的孩子;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是指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形成了实际的抚养和赡养关系,这种情况下继子女也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生父母与子女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养父母是通过合法收养行为和养子女建立起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是指和继子女之间存在实际的抚养或赡养事实,他们也具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资格。 此外,该条法律还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这体现了法律对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鼓励。当存在第一顺序继承人时,遗产先由他们继承,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但在实际分配中,会综合考虑继承人对被继承人所尽的扶养义务等多种因素。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